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

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并把“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作为2022年要达到的第一个具体指标。为客观评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促进各级政府和学校按照设置标准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2号)要求,2018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进行评估。

一、评估过程及特点

本次评估是继2016年首次开展以来的第二轮评估,与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同步开展。评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学校数据采集与审核阶段(20183月至7月)。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要求,组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数据信息填报,包括核对参评院校名单、学校填报数据、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提交、数据复核、学校确认等环节,采集过程要求数据真实、客观。

省级数据下载与自评报告撰写阶段(20188月至11月)。各省下载本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据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开展本省评估,形成省级自评报告,并于10月31日前报送。截至目前,30个省份(不含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提交省级自评报告。

全国数据分析与评估报告撰写阶段(20188月至20195月)。8月初至11月初,围绕评估指标,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设计评估模型,进行数据演算与拟合;11月初至12月底,组织业内资深专家开展同行评议,进行大数据复核,起草修改评估报告;2019年1月至5月,反复修改完善评估报告。

本次评估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坚持正确导向。评估使用的19个指标,体现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要求。例如,用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等指标体现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要求等。

2.坚持客观公正。评估主要采用网上评估、不进学校的方式开展,评估数据以学校填报的客观数据和校长、教师、学生问卷为主,同时参照公开统计数据、学校网站数据、自评报告等相关资料。

3.坚持科学可信。为避免统计分析中数据极值引起平均值波动等问题,评估以各采集项数据值分布的中位数代替平均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找出高于中位数、低于中位数的分布,进行客观评价。注重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分别采用描述统计、假设检验、可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种方法。同时,评估还结合了2018年秋季对内蒙古、海南、河南、甘肃等省份实地调研情况,验证相关评估结果,优化评估方法,提升评估信度。

二、基本评价

(一)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0671所,全日制在校生1592.5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0%,同时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2017年资格证书培训和岗位证书培训的注册学生数近332万人次,结业生数达464万人次。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320余种专业,专业点近40000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优化了新增劳动力结构。

(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4万人,师生比1:19,平均达到“师生比1:20”的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91.6%,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为31.6%,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平均达到“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30%”要求。

(三)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西部地区比2015年增长32%,教学资源条件改善成效显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计算机27台,比2015年增加2台。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信息点数为17个,比2015年增加2个。根据问卷调查数据,80%的学校拥有管理信息系统。93.5%的中等职业学校设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0.44个,基本满足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要求。

(四)校企合作有效性得到提高

2017年,90%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0%的学校有毕业生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就业,70%以上的学校有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实践,60%以上的学校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全国半数以上学校开展了企业订单培养,相比上一轮评估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企业将设备放置在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有使用权但不纳入固定资产,成为加快学校设施设备更新、推动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的重要途径。2017年,25%以上的学校有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获得企业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值超过10万元的学校达450余所。

(五)在教育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有中等职业学校347所,在校生数近60万人,2017年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

2017年,全国有25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其中西部地区学生占一半。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按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标准进行补助。按照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天津、上海、江苏、浙江4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滇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年招生超过6000名,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9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

三、主要问题

(一)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对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校建设规划用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的学校分别都占半数左右,1000余所学校的占地面积不到10亩,不足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不达标的学校占四成以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的学校占三成左右。

(二)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问题突出

2000个专业点达不到“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2名专任教师”的标准要求,涉及240余种专业,覆盖10万多名学生。其中,电子商务、美发与形象设计等新兴或热门专业存在盲目开设和跟风开设现象,专任教师数不达标问题更为突出。1600余所学校专任教师总数未达到“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的标准要求,1400所学校师生比超过1:20,超过七成的校长在调查问卷中反映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教师短缺,专业教师招聘存在政策限制较多。四成以上学校达不到“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的标准要求。实地调研发现,“双师型”教师缺乏统一标准;一些地区(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也面临困难,如由于教师数量有限,部分学校难以协调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师培训的矛盾。

(三)“普职比大体相当”要求落实不力

部分省份对国家关于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认识不足、落实不力。2017年,全国仅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超过50%,有14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比低于40%。

(四)中断学业的学生数量较多

近三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60余万学生中断学业,以在校生数1200人计算,相当于500所学校的学生规模。其原因既有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影响,也有部分地区和学校重招生轻管理、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学生问卷调查显示,3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25%的学生对学校管理水平不满,42%的学生认为学习困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投入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部分省份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学校办学要求,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问卷调查显示,仍有近一半中职学校的校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学校经费问题上。

(六)贫困地区校企合作面临困境

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为教育扶贫做出贡献,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步履维艰,半数学校没有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没有企业兼职教师,六成学校没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